全国咨询热线 全国咨询热线:0599-7583763

小记元坑

在来元坑之前,我对古村大抵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从小到大去过的古村不算少,基本上就是些古民居,古街道,说不定还有几个牵强附会的名人传说,秉承的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原则。无休止的商业化进程和炒作以及业余到不能再业余的解说,更是让我对所谓“古村”的印象大打折扣。

至少来元坑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因此,在随队踏上游览全村的旅途之时,我是没有抱着太大的希望的。直到穿过镇政府对面一条狭窄的巷子,进入成片的荷塘。
荷塘算是特色吗?可能放在10年前乡村旅游起步没多久的时候还是算的,可如今似乎但凡是个乡村旅游景点,荷塘和稻田都是必备的组成元素。即便如此,元坑的荷塘还是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惊喜——长长的木制栈道直接把整片点缀着粉红的绿色劈开,硕大的叶片在微风吹拂下,有时会直接扫到路人的脚踝上。一些荷花和荷叶甚至直接从栈道木板的缝隙当中钻出身子来。听讲解员说,今年的荷花更换了新的品种,开花时间比往年晚了一些。目光所及,随风摇曳的确实多是花苞。虽然没有看到映日的别样红,倒是真有五颜六色的蜻蜓落在微微泛红的尖尖角上——看来的确是在空调房里待的习惯了,见到夏日晴空下的蜻蜓,才恍然大悟已经入了初伏。周敦颐评价荷花时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太过清高,仿佛荷花只能是文人的赏物,想要“风雅”地观赏,就必须得站在某个很高远的地方“但微颔之”。至于对古代农民更为重要的食用、药用价值,自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而我呢?置身栈道之中,目光所及指尖所初尽是荷叶与花苞,没有了站在水泥路和田埂上的距离感。这样的亲切感在我所游览过的地方当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村内的陈氏古宅就坐落在荷塘旁边,而从荷塘出来之后,还得走过一段长条石板路来到宅前的一块停轿石上。据说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够在门口和村里的十字路口、坡道等地铺设停轿石,供轿夫问路、休息的时候把轿子停得稳稳当当。两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人踩马踏,条石早已是坑坑洼洼,旁边铺路的鹅卵石也在沧桑之后给磨平了棱角。有些石砖和台阶上还刻着正楷,可惜除了几个年号和时间之外,其它的字基本上看不清了。门口的两座拴马石据说也刻着年号,大概是古往今来拜访的人实在太多,栓绳子的圆孔给磨得不成样子,也难觅刻字的踪迹。就连木制的门槛中央都明显凹下去一大段——这可真的是把门槛都硬生生给踢矮了一截。陈氏一家在当地也算是望族,宅邸自然是雕梁画栋,古朴大气。正门的砖雕,门梁上的两个鳌头,屋檐上的脊兽,无不体现出宅邸设计、施工的用心。而将建筑垃圾置于砌墙的空心砖块内更是一并解决了建筑垃圾堆放和房子隔温隔音的问题,让人不得不叹服。资料里说,陈氏民居由一字排开、大小不一的六路二至四进的合院式建筑相邻共建而成,总占地面积约4718.76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建筑,置身其中并没有空旷寂寥之感,物件的摆设也给人错落有致的感觉。一些隐秘而精巧的设计,如正厅入后堂的门梁上前作神龛后作储物柜的设计更是令人叫绝。伴随着讲解员具体形象的描述,古建筑的魅力在梁栋、榫卯和方圆之间散发出来。
当地人自古以来是敬神的,崇拜的神祗从文昌帝君、观音菩萨到关帝、土地不一而足。而只有在中国,在中国农村,才能看到如此庞大的,儒释道杂糅的信仰体系。当地的一座长桥因供奉文昌帝君而名为文昌桥,可神龛当中居中的确实观世音菩萨,桥头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帝庙,据说村里甚至还有早年间西方传教士建立的基督教堂——不必惊讶,这反倒才是中国农村最原始也是最自然,最常见的多神信仰状态,也是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心态体现。每逢农历关羽生日,当地人都要在文昌桥上摆八十八桌的宴席。我们去文昌桥参观的时候,桥上还贴着每桌的编号。老人们安然地坐在桥上吹风,用着谁也听不懂的方言聊天。长桥横跨湖泊,一旁便是同样以文昌帝君命名的文昌阁,一座多层的木制阁楼。受限于时间,我们并没有上去参观。同样地,我们也没有机会游览当地的一些宗祠。村里的吴氏宗祠既是宗祠也是书院,兼祭祖与教育功能为一体正好对应了教科书上“宗祠往往兼有教育功能”的描述。只不过再详细的描述,也没有宗祠上以琴棋书画为内容的砖雕和里面供奉的孔子牌位与画像来得直接。
回到开头的问题:游览了元坑之后,我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又或者说,我认为的理想的古村又该是什么样的呢?
古村之所以是古村,绝对不仅仅在于古代的建筑与景观。这些构成了有形的古村,但也仅仅是有形的古村。现代建筑和现代景观的出现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东西只要设计、建造得当,还可以和古代的建筑与景观构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古村之所以是古村,也绝对不仅仅在于古代的所谓名人与传说。这些名人大致上也只是代表了古村的某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古村的文化面貌。古村之所以是古村,更在于对古代的民俗文化生态,尤其是农民的民俗与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保护与留存。这样的元素可以是有形的,比如劳动工具的实物展览,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体系完整的方言与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与文化,是构成我们整个古代社会农耕风俗与文化的基石,是在长期的名人效应与英雄史观影响下被有意无意地遗忘的那部分。这是文人墨客的风流雅事无法替代也不可能替代的。
至少在元坑,我能够看到一些这样的影子。也希望在其它的古村镇里,这样的影子可以越来越多。

Copyright © 2014-2025 顺昌元坑古镇旅游公司 版权所有